【www.galacticglitter.com--觀后感】
觀后感是指觀看影片、連續劇或參觀展覽等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其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于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于一般議論文。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南京梅園新村紀念館觀后感范文(精選四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篇1】南京梅園新村紀念館觀后感
今天,我們五(2)班代表怡馨花園小學的一千余人去梅園新村參觀,這讓我深有感觸。 三十九位同學在三名老師的帶領下,坐著校車來到了梅園新村。一進景區,映入眼簾的是那周總理的金色雕像,多么莊嚴! 我隨著大部隊來到了“周恩來圖書館”,其實那里面是設計師設計的海報。自由參觀,我和朋友結伴有順序的開始閱覽。
??!這幅海報上都是“人”字,看了一眼,那密密麻麻的“人”字一共有三十萬個!每一個都代表一個死難同胞的冤魂!接著,是那支離破碎的和平鴿,還我和平,日本軍!瞧這剁板,上面染滿了死難同胞的鮮血和肉!日本軍太殘忍了! 在《血染石城》這個海報中,天空一片黑暗,下面是那個被血染紅了的南京城門。有一幅海報,上面全是被燒焦了的人骨,黑色的!下面還冒有藍焰,看得我都毛骨悚然。 不知不覺,來到了一個不滿字的海報前,在遠處看,那個海報像變身了一樣,變成了寫上“南京1937·12·13”這些字了,不禁又讓我想起了南京大屠殺時,日軍那殘暴的罪行和扭曲的笑臉。 梅花——中國國花,它被五只蠟燭點燃的光包圍著,表達出對三十萬死難同胞深深的悼念。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幅死人骨,在深深的萬人坑中,有一堆堆白骨和頭骨,在日軍的暴行中,南京城度過了硝煙彌漫的大屠殺。 紫金草,去洗凈日本軍慘絕人寰的暴行,讓我們一起來悼念,讓三十萬死難同胞的靈魂安息!
【篇2】南京梅園新村紀念館觀后感
-月25日下午13點30分,十竹齋藝術集團黨總支及各個支部的全體黨員以及入黨積極分子一同來到梅園新村紀念館參觀學習。
梅園新村紀念館由中共代表團辦事處舊址、國共南京談判史料陳列館、周恩來銅像、周恩來圖書館等組成。該尊銅像是以周恩來當年步入梅園新村30號大門的一張照片為原型制作的,體現了周恩來堅定、沉著、睿智、從容的革命家風度。
此次參觀學習其中印象深刻的是周恩來同志家庭篇展館,周恩來對親屬教育十分嚴格,制定了“十條家規”。周總理從始至終堅持了對黨忠誠,維護大局;敢于擔當,鞠躬盡瘁;嚴于律己,清正廉潔的優良品質。大家還參觀了周恩來圖書館、周恩來故居、中共代表團辦事處舊址。辦公室里有周恩來用過的寫字臺、椅子、地圖等物。據說,中共代表團辦事處舊址里的文物都按當年原貌陳列、擺放。簡陋樸素的生活條件、處處隱藏著危機和監視的險惡的工作環境,重現了周恩來總理和老一輩革命家把生死置之度外,努力工作樸素生活的場景。
通過參觀學習,不僅讓我們深刻感受到中國革命勝利之艱難,今天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更激勵我們向周恩來同志學習,學習他敢于擔當責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決問題,團結自律,堅忍不拔,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的精氣神和埋頭苦干、真抓實干的自覺行動,努力做好本職工作,做一個無愧于新時代要求的共產黨員。
【篇3】南京梅園新村紀念館觀后感
? ?今天,我們啟明小隊去參觀了梅園新村紀念館。
還沒進大門,我們就遠遠看到了一尊高大的周恩來的銅像。銅像神采飛揚,莊嚴鎮定,從容不迫的革命偉人形象顯而易見。聽媽媽說這尊銅像高3·2米,重900公斤。是根據當年周面對國民黨眼線的監視,從容不迫地步出梅園新村30號的一幕雕刻而成的。
走進紀念館,首先印入眼簾的是當年參加第二次國共和談的領導人物的一幅浮雕墻。整個畫面成s行,代表他們當年所走過的曲折的革命道路。四周還展示了許許多多革命同志曾經用過的物品和一些圖片資料。其中,有一幅周恩來和馬歇爾將軍等人去遠方開會的照片令我印象尤深。他們路過的一個小村莊因連降暴雨沒辦法順利走過去,其他國民黨的代表都有人抬轎過去,只有周脫下長褲趟水過去。這就是我們偉大的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精神!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也正是有許許多多象周這樣為人民服務的共產黨員和革命先烈們,才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啊!
走出紀念館,我們還參觀了周恩來和董必武曾經工作和居住過的梅園新村30號和35號以及第二次國共和談工作人員居住和辦公的梅園新村17號。真是頗有感觸啊!當年生活十分艱苦,但共產黨人們仍然報著為人民服務的心,默默地工作著,才取得了革命的最后勝利,有了今天的新中國。
如今的中國國富民強,欣欣向榮!我們能生活在一個和平幸福的國度里,是和這些不怕犧牲,堅持不懈的偉大的共產黨人分不開的。此時的我想起了那首深入人心的老歌——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篇4】南京梅園新村紀念館觀后感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體會呢?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參觀梅園新村紀念館有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梅園新村紀念館,算是故地重游了,記得十多年前讀大學的時候學生黨員活動就已參觀過,這次作為一名援外醫療預備隊員再次踏入這一方圣土,更是感觸頗多。這里的一草一木,每一件展出的文物,都會讓人想起那一段不平凡的歲月。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陳列在紀念館的一輛黑色小轎車。
1946年5月,國民黨政府還都南京,周恩來、董必武、廖承志、鄧穎超等領導同志率中共代表團由重慶遷來南京,住進梅園新村17、30、35號。為了工作方便,代表團領導請人在上海買下了這輛1941年美國制造的“別爾克”小轎車。這輛看似平凡的小轎車,正是歷史無聲的見證人,是那段崢嶸歲月的親歷者。時間已過去半個多世紀,但它那錚亮的車身,明亮的車窗,似乎在向每一位參觀者講訴那段光榮的歲月。在國共南京談判期間,周恩來等領導同志多次坐著這輛汽車去與國民黨代表進行和平談判、拜訪民主人士、護送地下黨員,還在這輛車中秘密會見過許多重要人物。
1946年初夏,中共特別黨員國民黨徐州第三綏靖區副司令張克俠來到南京,當時正值淮海戰役前夕,由于梅園周圍環境已被特務重重監視,為了不暴露張克俠同志的身份,這輛小轎車便充當了周恩來同志與其會面的場所。傍晚這輛車剛駛出梅園就被國民黨特務盯梢了,司機老段憑借著高超的駕駛技術,甩掉尾巴,在一條幽靜的小巷里,接到了早已在此等候的張克俠。在疾馳的汽車里,匯報了徐州的.軍事戰況,周恩來聽后當即指示:選擇有利時機,爭取國民黨高級將領率部起義。后來在淮海戰役的關鍵時刻,張克俠率部起義,打開了徐州東北大門,對最終取得勝利起到了重要作用。像這樣的例子真的是不勝枚舉。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這輛“別爾克”小轎車靜靜地陳列在紀念館大廳,雖然式樣陳舊,歷經風雨,卻依然閃耀的光澤。每次來這,我都要駐足片刻,它仿佛使我看到了周恩來、董必武等老一代革命領導人的那繁忙的身影,想起他們當年戰斗在國民黨統治中心的艱苦歲月。如今的我不再是一名普通的醫務人員,而是一名光榮的援外醫療隊預備隊員。在明年的六月,將遠赴非洲執行醫療援助任務,期間定有許多困難艱辛,但是作為一名青年黨員,我一定會發揚老一輩革命家的優良傳統,牢記使命,絕不辜負黨和國家的重托。梅園,向人們展示了中國共產黨黨史上輝煌的一頁,承載著中共代表團的光輝業績。梅園精神,將永遠激勵著我們前進!
查看更多觀后感相關內容,請點擊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