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alacticglitter.com--觀后感】
學前教育(Preschool Education),又稱幼兒教育,是指實施幼兒教育的機構根據一定的培養目標和幼兒的身心特點,對入小學前的幼兒進行有計劃的教育,其主要任務是使兒童身心獲得協調發展,為入小學接受小學階段的教育作好準備。實施學前教育。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人國紀錄片觀后感學前教育精選4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第一篇: 小人國紀錄片觀后感學前教育
長假里,我讀了英國作家喬納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記》,小說以辛辣的諷刺與幽默、離奇的想象與夸張,描述了酷愛航海冒險的格列佛,四度周游世界,經歷了大大小小驚險而有趣的奇遇。
游記中小人國、大人國里光怪離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然而給我印象最深的是,1710年格列佛泛舟北美,巧訪了荒島上的慧因國,結識了具有仁慈、誠實和友誼美德的慧因。
格列佛在慧因國里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他完全融入這個社會,以致于與暗喻人類的耶胡交往時形成強烈的反差,因為他們總是以懷疑的眼光看待他的誠實,使他感到失落,對人類產生了極度的厭惡。
我想,利立浦特與布羅卜丁奈格,也就是小人國和大人國,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了。利立浦特的居民們雖然都不過是一般人手掌那么大的人,但他們卻十分的勤奮與聰明。格列佛為這個國家出了不少力,最后卻遭到了朝廷中人的彈劾,被迫離開這個國家。這也從某個角度折射了當時英國政府的昏暗、各黨派之間的爭斗以及與法國的戰爭等等,充分表現出了作者高超的寫作技巧。在大人國,格列佛又從小矮人的角度仰視人類,諷刺了人類的一些不好的習性。
第三部中的飛島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飛島上的人們只重視音樂與數學,一點沒有想到要全方面發展,才能讓國家強大起來。而且那些致力研究一些奇怪實驗的人,譬如用蜘蛛網作防線,用嗅覺、觸覺辨別顏色,還有把糞便還原為原來的食物等等。這些實驗都是很愚蠢,有的實驗甚至根本沒有意義,但他們卻依然熱衷于做這些實驗,而不去造更好的房子或是種植出更優良的糧食,讓土地都變的荒廢后還不以為然,真的令人不解。作者辛辣地諷刺了那些只會紙上談兵的科學研究者,并諷刺了人類的瘋狂和邪惡的本性,人性隨著歷史的前進一步步地墮落,走向深淵。
在慧嘶馬國中,格列佛結識了具有仁慈、誠實和友誼美德的慧嘶馬。在慧嘶國的語言中沒有“撒謊”和“欺騙”這樣的字眼,他們不懂什么叫“懷疑”、什么是“不信任”,在他們的國度里一切都是真實的、透明的,是人們所追求和向往的地方。在這里,你不需要考慮別人說話的真假,因為他們不知道說謊是什么。
但是,格列佛卻因過于崇拜慧嘶馬,而成了憤世嫉俗的偏執狂,根本看不到人的優點,把人看作與野胡一樣,最終格列佛也成為了作者嘲諷的對象。
這部小說真實地描繪出了一幅格列佛出游的圖畫,讓讀者看到了社會上美好的一面與黑暗的一面,由此也想到了很多。
第二篇: 小人國紀錄片觀后感學前教育
初讀《魯濱遜漂流記》,我常常沉浸于作者所描繪的奇妙玄幻的荒島世界。而隨著年齡的推移,再品《魯濱遜漂流記》,除了對荒島世界的無限向往,我還從中感受到了勇士的感恩之心。這份感恩之心在伴隨著勇士成長的同時,也為我的成長之路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魯濱遜漂流記》是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的成名作,小說是笛福根據水手亞歷山大·塞爾柯克的經歷創作。這部作品主要描寫了主人公魯濱遜在數次航海中歷經磨難,在一個荒島上通過自己與自然的抗爭成功度過28年的時光,并最終獲救回到英國的故事。小說贊揚了人類在與大自然抗爭的過程中所表現出的不畏艱險、奮勇拼搏的精神,成為風靡世界的一部優秀文學作品。
小說主人公魯濱遜從小對航海就有極大的愛好,他沒有聽從父親的勸告,執意選擇了航海。在一次又一次的旅途中,他遭受了許多難以預料的事故,幸運的是,最后他都有驚無險,成功返航。然而,一次又一次的挫折與磨難并沒有澆滅他內心對航海的狂熱火焰,反而誘惑他開始了新的航行??墒沁@一次,魯濱遜又一次遭遇了重大事故,來到了一座荒無人煙的小島上。
面對島上的惡劣環境,魯濱遜通過搬運大船上的物品以及自己的創造,與大自然進行勇敢的抗爭,逐漸克服了一個個困難。在一次土著人之間的戰爭中,他還解救了一名土著人——“星期五”,并將其作為自己的仆人。后來,有一艘英國船在荒島附近拋錨,主人公魯濱遜便成功獲救,返回英國。
初讀《魯濱遜漂流記》,我體會到了小說主人公對航海挑戰自我的渴望和勇于同大自然抗爭的精神;再讀《魯濱遜漂流記》,我看到了那一時期英國殖民者在小說中的影子;三讀《魯濱遜漂流記》,我已學會不再單純地從一個角度來評價一個人物或一部作品,而是學著從中發掘更多能夠給自己帶來啟示的東西。而這一次,我學會了感恩。
在一次又一次的航海途中,每當一切化險為夷,魯濱遜都會感謝上帝,感謝他對自己的眷顧。當他流落到荒島時,每天晚上他都會做禱告,感謝上帝賜予他的一切。也許,就是這種對上帝的感恩,使他撐到了最后。
在現在這個高速發展的信息時代,每個人都在為了自己的理想而不斷努力,漸漸地便忘記了對生活感恩。每個人在成長的歷程中都有許許多多需要感恩:感恩父母,感謝他們對自己的辛勤培養,為自己的生活開辟一片藍天;感恩老師,感謝他們對自己的諄
諄教誨,為自己的道路指明正確的方向;感恩朋友,感謝他們對自己的勸慰鼓勵,為自己的土地增添艷麗芬芳;感恩生活,感謝它為我們提供了一片傲游的海洋!
第三篇: 小人國紀錄片觀后感學前教育
大學的時候,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必看的兩部紀錄片就是《幼兒園》和《小人國》。初看時,只是徒有感慨,但不知如何找一個出口來表達,那時的我們沒有教育實踐來支撐所學的教育觀念,只是在心里給自己設定一個標準:我要努力成為一個像大李那樣的老師,讓孩子也在巴學園那樣的環境里成長。
偶然看到閆老師的系列博客--《小人國的故事》,記錄孩子生活中的點滴成長,加上感悟反思,積累經驗。于是把《小人國》又找出來看了一遍,《小人國》是一部關于兒童的生活戲劇——發生在真實兒童里的真實故事,它為我們呈現了一個陌生又真實的兒童世界,其中的許多鏡頭都讓我感覺似曾相識。通過再次觀看學一習一,談談我自己的一點不夠成熟的體會。
一、教師扮演的角色
現在存在的一個普遍現象仍然是教師們把自己置于絕對權威的地位,是教育活動的領導者、表演者;而幼兒則處于絕對服從的地位,在教育活動中只能當聽眾、觀眾,一切都要耳提面命。當然我也一樣,總是希望孩子能完全的聽從我的安排,按照我說的做,一旦發現孩子沒有聽我的話,不管三七二十一先阻止了再說。雖說了解我們應該以孩子為中心,教師應處于引導的地位,但是做起來的時候這一切就會拋到腦后了。但是,在巴學園里我看到了孩子和老師之間的親密關系,他們超出了老師和學生的關系,讓我看到了好朋友之間的心與心的一交一流。調皮、霸道的孩子對于我自己來說是最頭疼的,對于這類型的孩子我還真沒那么多的耐一性一去對待,但是看到大李老師對池亦洋不厭其煩的進行教導,不斷地讓他明白自己的行為已經造成的后果,而不是籠統地對他的行為進行指責。
我們只是他們生活的一個參與者,對于他們的活動我們要充當的是合作者,不是干預者。他們犯錯了,我們應該是讓他們自己了解自己行為對錯與否的引導者。教師與幼兒之間的情感聯系會影響到教師對幼兒的態度和行為方式。因此,我們應該確立好自己的角色,把握好自己與幼兒的關系,把自己看作幼兒良好的合作者與協作者,用一愛一去感染幼兒,讓幼兒感到教師是他們中的成員而不是約束限制他們的成一人。我們應該時刻調整自己的情緒,始終用和藹可親的態度去對待幼兒,為他們創設自主的活動環境。細心觀察幼兒的行為表現,盡量照顧到每一個幼兒,要多與幼兒一交一談,一起玩,鼓勵幼兒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想法,建立寬松平等的師幼關系。
二、孩子是腳,教育是鞋
在巴學園的校車上有這么一句標語“孩子是腳,教育是鞋”。這句話其實在我理解就是:不管你用多么美好的教育觀念,如果孩子們不適應你所使用的教育方法,那就是一句空話,甚至是阻礙他們發展的廢話,對于孩子的教育要因材施教,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當問題孩子將問題拋給我們,作為老師的我們要將這樣的一個球再次傳到他們那去,就要考慮“力度的大小”,不能傷著他們,這就要求我們有靈活的教育智慧和一顆充滿一愛一的心。
通過觀看此部影片,我學到了很多,電一影中的許多片段,零零碎碎卻深深的印刻在我的腦子里。我知道,以我現在的教育經歷可能并不能游刃有余的表達我想要表達的感想,相信經過日積月累的教學經驗,下一次再看這部片子的時候我又會有不同的收獲。
第四篇: 小人國紀錄片觀后感學前教育
觀看了紀錄片《小人國》感觸很深,里邊的幼兒園教育形式讓我很震撼,我覺得這樣的教育形式才是真正的為孩子的成長所起到幫助。紀錄片拍攝的是一個真實的事件,講的是北京郊區的一所名為巴學園的幼兒園里所發生的幾個事情片段。如果沒有事先告訴我這是發生在幼兒園里的故事,我可能會以為拍攝的地方會是托兒所,因為在我們周圍的幼兒園都是建造的像城堡宮殿那樣美麗的建筑物,很少看到像家庭院落一樣的,所以還真想不到這就是一所幼兒園,可能在這樣的幼兒園里會有更多的溫馨,就像家一樣。
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個很兇很霸道的小男孩池亦洋。小小年紀,還只是一個幼兒園年齡的孩子,怎能如此的霸道與兇悍,似乎他就是活在古代的小皇帝,什么都要按著他的想法來。玩踢球時,知道自己輸人了,就想讓其他小伙伴遵從他的規則來踢球,結果卻遭到大家的一致不認同,這個時候他就開始大嗓門的想要以武力制勝讓大家屈服卻招來了老師。面對老師,池亦洋也毫不害怕,照樣與老師大聲對峙,而且自己說的還很有理,老師的做法是如何怎么樣都要與這個孩子講道理,雖然他嗓門大,但是老師就像朋友之間會吵架一樣,用同等的身份與孩子交流,以道理制勝,最后池亦洋說不過,砸球就走。從這件事情當中,我就發現老師的做法很好,因為現在很少有老師會容忍孩子在自己面前這么放肆,多少都喜歡讓自己臣服于自己,但是另一方面我們現在的班級教育人數很多,幾乎沒有辦法與精力放縱孩子這樣去生活,并且也必須在我們良好的生活常規中走我們安排好的路。在講道理時,大家都認同給孩子自由發展的空間,同時也需要考慮到現實環境,沒有辦法實施,而在紀錄片中我看到,老師進行一個主題教學,《秋天的樹葉》,從院子里撿了一大堆飄落的樹葉拿到教室里,就是很實際的讓孩子去玩,在玩中積累知識,從視屏中發現這樣的方式孩子非常喜歡。
這個幼兒園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但是里邊卻是孩子們游樂的天堂,很難想象在幼兒園里會有野戰的沙地,難道要讓孩子們在那里翻滾?還要用那些危險的木頭竹片打架?一般在我們生活中是不可能的,這就讓我更加的佩服了她們的教學理念,充分給孩子活動的自由!不會為怕臟而不給孩子游戲的自由,不會為怕危險而剝奪孩子選擇玩具的權利,可能就是有時考慮的太多,怕這怕那之間就讓孩子錯失了很多快樂的體驗。而家長也非常的配合幼兒園的這種教育,放學時家長手中都帶了換的衣服,似乎是幼兒園有安排這樣的課程,家長都有所準備。
而我也覺得那些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是幸福的。有一個小男孩錫坤,他個很小,似乎應該是小班的孩子吧,所有人在教室里活動時,他卻偷偷溜出來一個人到外面探索發現,看到垃圾桶似乎很好奇,嘗試著要放多少東西才能把這個垃圾桶填滿,他選擇的東西居然是扔其他人的鞋子,大家也發現了自己少了鞋子,但是并沒有聲張而是慢慢去調查發現,知道是這樣一回事以后并沒有阻止這個小男孩的行為,繼續讓他這么做,保留孩子最純真的好奇心,自由的去發展探索,相信孩子在這樣的思索過程中會有更好的發展。
為什么現在有很多孩子不愛上學,就是因為在這個集體中雖然有知識可學,但是失去了自由,做什么事都被紀律化,讓他們覺得非常不自由,長期下來自然有了抗拒去上學的想法,最好能裝病讓家長心疼,逃過幾天不去上學的時間。從這中我們也應該反思,如何在現有的環境中合理安排規劃更多時間給孩子自由發展?讓他們多些自己的小空間,不打擾他們的游戲,我們老師也應該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學會該放手時就放手!
查看更多觀后感相關內容,請點擊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