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alacticglitter.com--小學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為促進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長,對其實施的道德品質、身體素質、生活技能、文化修養、行為習慣等方面的培育、引導和影響。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家庭教育案例范文匯總四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家庭教育案例篇1
? ?圖圖(化名),是一位男孩,獨生子,家庭條件比較優越。自孩子出生就成為家里的焦點,家里人都希望他長大后能有一番成就,能夠揚名立萬,為家族爭光。
這個孩子自一年級入學的第一天,我就發現一些問題。首先孩子是爺爺奶奶送到學校,再送到班級。爺爺背書包,奶奶拿著早餐奶,到了教室后,這個孩子還是要爺爺奶奶陪護。孩子什么也不做,不和其它孩子說話和玩耍;就是孩子發的作業本,也是奶奶幫他收拾好。一個星期了,每天上午奶奶都在教室門口守候,否則孩子下午便不再來上課。
我發現這個情況后,及時與爺爺奶奶溝通,并單獨找孩子談心,鼓勵孩子自己能行。最后,孩子同意自己一個人留在學校,不過條件是我答應他在學校有任何問題會幫他解決。
一點時間后,我發現圖圖的書包里經常放著零食,有時還有零錢呢。一問情況,原來是孩子的父母作為其到校上學的“談判條件”……
這里的圖圖為什么有著這么多的問題呢?首先,家長沒有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獨立意識,總是想著為孩子做好事,認為孩子還小,孩子就是孩子。殊不知,這樣容易讓孩子養成依賴心理,養成生活惰性。其次,過分溺愛,隨意在生活中滿足孩子的無理要求,不論孩子做事對錯都給予滿足,從而使孩子自我意識過強,長期以往,會形成自私自利的性格特征,孩子當然會缺少明辨事理的能力。印度作家泰戈爾說過:“鳥翼系上黃金,這鳥兒永遠不再天空翱翔?!奔议L與孩子的交流,不可以以利益驅動,不能把成人的功利主義帶到教育中,讓孩子覺得實際利益是做好事的保證,這樣孩子從小會出現價值觀偏移,將來極有可能誤入歧途。
因此,家長在教育孩子時要學會放手,要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習慣自然成,說的就是此理。家長對于孩子的要求,可以滿足,但一定要合情合理;不能滿足,就一定要說明原因,讓孩子接受現實。此外,家長在與孩子的交流中,一定要用積極的、正面的、最好的影響孩子,讓“正能量”滲透孩子的思想意識中。
小學家庭教育案例篇2
一、案例介紹
毛某是我班一位六年級的女同學,她長著一對會說話的大眼睛,頭發黃黃的,稍稍有些蜷曲,成績上游,中等智商,十分靦腆,性格內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課從不主動舉手發言,教師提問時總是低頭回答,聲音聽不清,臉蛋漲得緋紅。下課除了上廁所外總是靜靜地坐在自我的座位上發呆,教師叫她去和同學玩,她會沖你勉強笑一下,仍坐著不動。平時總是把自我關在房里,不和同學玩。遇到節假日,父母叫她一齊玩、作客,她都不去,連外婆家也不去。
二、案例分析
自卑畏怯的心理大家都不一樣程度的有,有的同學在小學五年里順利地走過來了,也具備了必須的實力和優勢,應對激烈的競爭,卻覺得自我這也不行,那兒也不如別人,自卑的心理使得自我缺乏競爭勇氣,缺乏自信心,走進六年級的學習,異常是參加畢業會考,心理可能就忐忑不安。一旦中途受到了挫折,更加缺乏心理上的承受本事,總覺得自我確實不行,在激烈的競爭中,這種心理障礙是走向成功的大敵。
1、個人因素
經過觀察,我發現她長期受自卑、羞怯、焦慮和恐懼等負面影響,過重的心理負擔使他不能正確評價自我的本事,一向懷疑自我的優點。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難以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而陷入失敗的惡性循環之中。這樣就嚴重影響他的身心健康發展。
2、家庭因素
此刻的家庭多是獨生子女家庭,造成家長對孩子有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待,導致許多的小學生肩負重擔,過重的壓力在學生未能到達父母期望時,便使學生構成自卑心理,否定自我,懷疑自我,不安、煩惱、孤獨、離群等情感障礙隨之而來。母親對孩子的學習輔導力不從心,父親每晚工作到深夜才回家,偶爾才過問一下孩子的學習情景,對孩子的期望也很高,但表達的方式十分粗暴。
3、教師因素
在學校里,如果教師對一些同學了解不夠,關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對這些同學的評價偏低,一旦如此,幾個月或者幾個學期以后,這些同學便逐漸產生失落感,在教師那兒他們得不到適時的表揚和贊嘆,久而久之便否定了自我的一些行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我的本事與水平,也就越來越不自信,此時自卑感卻慢慢占了上風。另外,教師對少數心目中的優等生日益產生的偏愛,對多數屬于中間狀態的學生來說,是一個沉重的壓力,普遍滋長嚴重的自卑心理。再加上教師片面地認識學生,對優等生日趨偏愛,更進一步加深小學生的心理壓力,使學生的自卑心理日趨嚴重。
多年的班主任經驗告訴我,毛某同學出現這種情景,極可能是因為她的心理有必須問題。如何幫忙他克服自卑心理,走出這個陰影呢
三、輔導策略
這半學期以來,我在班級里進行了“班級是我家,管理靠大家”的活動管理實踐,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我驚喜地發現毛某同學的情景明顯好轉,她在班級各項活動的影響下,逐步消除了自卑心理,真正樹立起了"我能行"的良好心態。此刻她不但喜歡與同學一道做游戲了,并且積極參加班級管理、年級管理??吹剿砩系淖兓?,這可謂是感受良多:
1、激勵教育,喚起信心。
“師愛是教育的基礎”,為了去除毛某的畏懼心理,我在課余經常有意無意的找毛某閑談,中午她在校午睡時,幫她蓋好被子,讓她幫我拿作業、發作業本,上課時從不公開點名批評她,發現她有所提高及時表揚,經常對同學說:“看,我們的毛某今日坐得真端正!”“我們的毛某同學回答問題真響亮”“我們的……”在有意無意的語氣中,全班同學看成一個整體,毛某是我們整體中的一員。漸漸的,毛某開始喜歡和我接近了,有一次,她還天真的問我:“教師,你是教師嗎”“我不像教師嗎”我反問?!安惶?,你上課老愛笑,教師上課是不笑的!”我欣然地拉著她的手說:“好孩子,這是因為你不明白,其實上課愛笑的教師多得很!”
2、樹立信心,激起動力。
記得有一次班級舉行小組間的演講比賽,作為膽小的毛某被所在小組選上了,我明白這是小組成員給她的機會,我就發動她的好朋友動員,并讓他們一齊上。開始她不愿意,最終加上家長和教師的鼓勵,她上了。并且表現得還不錯。我和其他教師都在自我所任課上以她為典型進行了表揚。她第一次在同學們面前有了開心的笑容。從此她變了好多。對好多課似乎也有了必須興趣。后經過不斷鼓勵,鞏固,她提高了。有一天她問我:"我能行嗎"我說:"你這么棒,當然行。演講都說得那么好,還有什么不能上去的呢!"她激動地不住點頭。從此,她真的十分努力,成績有了飛躍。
3、重視家庭,提高本事。
毛某心理上的自卑,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環境與方式。所以,我把她的父母請來,詳細地分析了毛某在校的表現及原因,與他們交流,反饋情景,共同商量解決孩子不良心理狀況的辦法,提議家長選擇適當的教育方式,我們要為自卑的同學供給表現自我的機會。比如在家里:有客人來到家里,家長能夠讓她為客人遞茶、剝糖果等,也能夠讓她與客人玩一會兒,給大家表演一個節目。同時,適當地讓孩子做家務,提高孩子的自理本事,從家務勞動中鍛煉與家人交往的本事。對孩子的提高給予肯定、表揚。
4、進行評價,促進自信。
開展形式多樣的評比活動,用激勵的方式使其揚長避短,我們讓她自主設立了自我的成長檔案,每月評一次,讓她經過自評、小組評,把自我所取得的提高記錄下來,在評價中毛某從他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滿足,獲得了自信;在自我批評中,學會反省,逐步完善自我。為了調動她的自我教育意識,每個月都給她以正確的評價,把毛某突出的個人事跡在班團體中、家長會上團體表揚。這樣充分調動了她的進取性,使他在評價中自我激勵,迸發個人力量,不斷自律、自信、自強。
5、參與管理,自信自強。
經過自主管理課題的深入,我們將更多自主的空間給了學生,在班級中,我們提倡"班干輪換制"、"組長負責制",在年級中我們推出了各項管理崗位,讓學生充分自主,不斷自律、自信、自強。在經過一番激勵之后,毛某也進取投入到各項自主管理中來,從班級的小組長開始,她對自我、對同學、對事情的看法有了明顯的變化,她不再沉淪在自卑之中,更多展現出來的是一種自信、自強。在管理中,毛某發現了一些管理上的問題,經過與教師交流、與同學協作,她所在的小組不但各項評價合格,并且在班級中也名列前茅,看到自我取得的成績,毛某臉上露出了笑容,從此她行為更自律,態度更進取,學習更自信。
6、輔導效果。
經過輔導,經過我們慢慢地去關心她幫忙她,她此刻有了很大的變化。毛某學習成績不斷提高,學校模擬考試總分班級第六名,下課能主動與同學交往、做游戲,上課能舉手發言且聲音較大聲。家長也反映在家學習主動,樂于把班級的事講給父母聽,主動幫家長做些家務。
四、結論
會自卑,往往是因為缺少了自信,或對于自我的某個地方不滿意而感到自卑。不管自我有再多的不好之處,都不應當對自我失去信心,信心是自我的,一旦失去了,就很難再找回了,可是只要對自我一向充滿信心,就不會怕自卑。對于那些有自卑的人,我們要多關心她們,讓她們感到家的溫暖!
應對毛某的成功,讓我更加認識到激勵的作用、團體的力量。因而,針對類似毛某這樣的學生要循循善誘,不可操之過急,教師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現上,要更多地關注孩子的優點和特長,使之一步步放開自我心緒,慢慢地轉變看待周圍事物的不正確思想,將自我融入到團體中去,一點點感受大家給他的善意,經過多元評價、活動參與,使其自信自強。從而將自我的注意力轉移到父母,教師,同伴上來,最終消除與所有人的隔閡,樂于理解教育者的教。
小學家庭教育案例篇3
學生小峰,11歲,男,平時不善言談,孤獨冷漠,不喜歡團體生活,不會關心別人,不善于與他人相處,在一次冷餐會上,他自我愛吃的里脊內、大雞腿、草霉一股腦兒放在自我的碗中獨自享用,全然不顧周圍的同學們。
評析:在此刻的家庭里,一般來說都是家長圍著孩子轉,孩子成了家里的“中心”,家長關心、愛護孩子,然而孩子對家長、對他人往往是漠不關心,這是因為孩子習慣了被照顧、被保護、被寵愛,因而變得冷漠、孤獨、不喜歡團體生活,不會關心別人,不善于與他人相處,小峰就是這樣一個心里僅有“我”字的孩子。偏差的行為習慣導致他心中無他人,將來走向社會也不可能很好地與別人合作共事,甚至可能發展到做出胡作非為的事情來,怎樣教育學生養成善于與人相處的良好行為習慣,是學校、是教師需要研究的一個刻不容緩的課題。
方法:1、要讓學生懂得與人和睦相處的意義,體驗與人和睦相處的喜悅。
要讓學生明白人總是要長大的,僅有在與人不斷地交往過程中,才能增長知識,積累經驗、認清自我、完善自我,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再者,一個人的力量小,團體的力量大,和大家和睦相處能使自我身心愉悅,真正是眾人拾柴火焰高。
2、培養孩子的同情心。孩子的感情是純真的,常會因為別人的歡樂而歡樂,別人的痛苦而痛苦,這是培養孩子關心他人,與人和睦相處的感情基礎,孩子有了這種感情基礎,就可能產生發自內心的愛,自覺地為別人著想,把別人的歡樂和痛苦放在心上,要使孩子感到關心別人,為別人服務是一種愉快的事,久而久之,孩子的心里想的就不完全是自我了。
3、嚴格要求孩子。對學生的行為、舉止,從學習到生活均以規范嚴格加以執行,從而構成習慣,這種習慣將是影響孩子的一種無形的約束力,以致學校的值日、做操等都能使孩子養成團體感,令他不能隨便行事,嚴格要求自我,是與別人和睦相處的保證,孩子如果心中有了“想要求別人做到,自我首先應當做到”的觀念,那么就會嚴以律已,寬以待人,與人和睦相處。
4、引導孩子逐步擴大與人和睦相處的范圍。孩子將來要踏上社會,這樣就要把孩子和睦相處的對象擴展到鄰居,學校乃至整個社會,要在孩子的意識中養成“別人的事,也是自我的事”的觀念,在與同學玩要友好相待,要關心同學,關心教師,如:班上小朱同學病了,大家紛紛打電話表示慰問,并捎上一只大蘋果寫上祝福的話語送給她,這樣不僅僅給小朱帶去了溫暖和友誼,自我也能從中體會到樂趣,僅有這樣,孩子才會逐漸明白怎樣與人和眭相處,當孩子做了關心他人,與人為善的事情時,教師應及時肯定表揚,反過來,當孩子受到別人關心以后,也需要讓他表示感激。
小學家庭教育案例篇4
? ? ?一、案例概述:
家長是小朋友的第一任老師。通過小朋友自身動手組裝小書柜的故事,引導、鼓勵小朋友自身對自身有一個正確的評價;尤其在小朋友遇到挫折時,家長的鼓勵是小朋友揚起自信的風帆;小朋友做事有顧慮時,家長引導他放下思想包袱,大膽放手去做,是小朋友“我能行”的助推器。小朋友上小學五年級了,各方面進步很大,在他一路的生長過程中,除了老師對他的不時鼓勵和協助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家長對他的適時引導和鼓勵。
二、案例背景:
看了一本家長必讀書之后,在教育子女方面,無論是教育理念,還是教育方法或教育效果,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原來存在的一些誤區,如“樹大自然直”,放任小朋友不論;“棍棒底下出孝子”,辱罵喝斥,拳打腳踢等錯誤理念在學習實踐中已“舊貌換新顏”。攀比之風、溺愛之風、奢侈之風等“全職太太”式、“權錢交易”式的角色讓家長在品嘗“五味”中專崗調職。根據小朋友的家庭背景、年齡、年級、身心發展的特點,家長用科學的教育方法適時引導、點撥、鼓勵,從小朋友點點滴滴的進步中留下一個個小小的勝利,將會鑄就小朋友人生的勝利。
三、事例過程:
隨著小朋友一年又一年的長大,原來的書柜已經不夠用,要添一只新的書柜。超市里買了一只組裝的小書柜,趁家長開會那天,小朋友作業少,我想讓他自身動手把它組裝起來。他放學回家,看到放在他房間里的一包木板,聽了我的建議很愿意自身動手組裝書柜,我給了她工具,(可我有意沒有告訴他怎么拼裝)他就開始干了。
五點半該吃飯了,我讓他放下工具和我一起吃晚飯,他說等裝好了再吃。我就一邊吃飯一邊看他在客廳間組裝書柜,大約過了十分鐘,他開始講了,木板太重了,螺絲又很難擰,干活很費力,木板與木板的接縫開始是沒注意,要重新返工,他感到自身笨手笨腳。所以他講:“要是老板雇傭我這樣的員工,企業一定要虧損的,那么我一定要被老板炒魷魚的”。我立即提醒她,企業招收新員工時有三個月試用期,又進一步開玩笑說,要是你叔叔的公司招得到像你這樣又聰明又肯吃苦的員工,媽媽每天都會高興的。大概上第三顆螺絲時,因手勁太大,木板有點弄壞了,他著急得叫起來:“完了,我把它弄壞了?!蔽易呓豢?,沒大礙。我鼓勵他說,別緊張,只管放手做,真的弄壞了,就算是媽媽送給你的一個大禮物,我再花50元錢給你買一個。等我吃完晚飯,我再一次讓他吃飯,他還是不愿放下手中的活,我也隨他的意。
散步回來之后,我一到家就去看他的小房間,真是出其不意,小房間變了樣,地板擦的很干凈,書桌上放著整齊的文具,裝好的小書柜放在一個最合適的位置,書柜里放著許多書,墻上還貼了他自身的畫。頓時像換了房子一樣,空間變大了。我真心的夸他聰明、能干,他自然是很高興,他爸爸叫我猜猜孩子什么時候吃的晚飯,我說應該是在七點以前,其實他直到他爸爸回家后七點半才吃的晚飯。我心疼的問他,為什么不早一點吃晚飯,他講當時他一直忙著裝書柜、收拾房間,把吃飯都忘了。
四、反思感悟:
通過這件小事可以看出:小朋友自身很難對自身有一個正確的評價,尤其是在他遇到挫折時,家長對他的引導、鼓勵是多么的重要;小孩做事有顧慮時,讓他放下思想包袱,大膽放手去做,又是多么重要。我的小朋友上小學五年級了,各方面進步很大,在他一路的生長過程中,老師對他的不時鼓勵和協助起了很大作用,也在此,作為家長的我,向所有老師表示衷心的感謝!
小朋友接受了什么樣的教育,將來就會有什么樣的生活和事業!家長是小朋友的第一任教師。有位家庭教育專家說過:沒有勝利的子女,就沒有勝利的人生!優秀小朋友的背后一定有優秀的教育方法。沒有教育不好的小朋友,只有沒掌握好教育方法的家長。做學習型家長,我將一如既往。
我們家長要和學校攜手,在學習中進步;與小朋友牽手,在親子中一起生長!
查看更多小學家庭教育相關內容,請點擊小學家庭教育